加载中...
推荐位 推荐位

知识产权沟通墙的分析与**

发布时间:2021.07.08 浙江省查看:3033 评论:13

“新人一枚。入职一家电子行业,担任公司的IPR,归到研发部门。
发现和研发人员沟通很困难,往往所问非所答,如果重复询问问题,研发人员一来鄙视你,二还会觉得耽误他的时间,很苦恼。”

前几天看到这个帖子,也留言回答了一下,回头又系统的写了下面这篇文章。
沟通困境,相信不少IPR都遇到过,而且可能现在还处在困境之中。IPR在企业里往往是单打独斗,要想找到**方法,首先要自我思考与反思,理解为什么会产生沟通墙





一、专业知识门槛高,对接服务部门多

每个工作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和运行逻辑。

类比于研发工作来看,首先是前端的市场调研和情报分析,确定研发立项方向,锁定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。

接下来是具体方案设计,以及样品试制测试验证,方案修改以及小批量试产,完善工艺流程。

最后有批量产品的性能质量测试,稳定产品性状。

此外还有宣发资料的制备,销售渠道培训等等。


中国有句古语:麻雀虽小,但五脏俱全。知识产权工作在企业里虽然不如研发工作的体量大,但仍然是专业度极高的工作,并且也有自己的一套专业规则,流程上一点不比研发工作少。

首先是相关领域现有技术的检索分析,对风险点的专利具体分析,对研发方案的专利点的挖掘和布局,对申请文件的文字表述和图纸的准备,对代理人撰写申请稿件质量的审核,后续申请中的审查意见答复等。

除此之外还涉及对其他部门的知识产权风险把控,例如采购部门采购侵权产品的风险、销售部门接收定制订单、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把控、商业秘密竞业限制方面的约束等。

涉及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的知识产权部门,还涉及诉讼程序。从前期的证据准备到后期的开庭审理等等。

然而以上诸多复杂且专业壁垒很高的工作,往往仅由一个或几个知识产权工作人员负责。可想而知,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必然需要大量的与他人沟通,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工作目的,请求他人的配合。

偏偏知识产权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概念,以及严苛的权利形成规则。知识产权本身是一项很特殊的权利,是以公权力赋予私人在一定时间的垄断权利,所以知识产权对权利人在权利形成初期的要求近乎苛刻,对权利人提交的资料形式和实质的审核都非常严格,在权利形成之后也有很多救济手段来进行二次确认,导致后续程序麻烦,为了规避后期风险,前期需要注意的事项颇多。(毕竟垄断权利不是那么好获得的)

要把这样一个规则理解好,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已经要费力很多,现在与他人沟通时,还要再解释一遍,并且还要对方确实理解,这个沟通成本确实很高。

在这个浮躁的社会,想要让他人听你讲话,这件事本身就很难。


二、现代职场小团队“自负盈亏”理念,导致部门之间合作更难

很多企业为了使团队效用最大化,对团队的分工更加精细,同时以团队在所分配领域内产生的收益多少,来衡量团队的价值,并且与最终的薪酬挂钩。简而言之就是更加变态的KPI要求,让团队在规则制度的约束下,像机器般运行。这就导致各个团队更加“各人自扫门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”。

而知识产权工作是一项没那么“急功近利”的工作,很难在短期内帮助其他团队产生显性价值。

举个例子:研发人员正在做方案设计,你跑去请他写一份技术交底书(尤其很多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激励机制)。他完成方案可以拿到项目资金,可是他完成一份技术交底书什么都拿不到。这就驱使他抗拒完成你的任务,甚至不想花时间与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沟通。


三、研发人员知识产权成果被“截胡”,缺乏激励和动力

没有知识产权奖励制度,或者奖励变相克扣转移,以及第一发明人乃至前几位发明人全部被老板和管理层挂名,研发人员享受不到知识产权成果带来的金钱或名誉上的奖励。


就算面临如此困境,IPR仍然要推进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,这里温度君我推荐三条锦囊。

锦囊一:主动培训,广而告之

既然沟通不可避免,那我们就想办法降低沟通成本,一次性与一个群体沟通,用一个人的时间换一群人的时间,尽量避免逐个沟通。

培训主题要有趣,新鲜,有噱头,结合时事,绝不能是枯燥的概念讲解。

培训时要设定互动环节,让参训人员主动提问,增加参与感,同时在群体的氛围下更容易获得认同,尤其获得一些带头人的认同,则更能增加自己的权威性。(因此在培训之前可以跟主要的研发领导打招呼,提前布置任务)

培训不宜时间过长,要尽量在培训开头就吸引参训人的注意。要转变自己的思维,不是居高临下的宣讲,而是主动热情的分享。

培训可以小范围的组织,针对不同方向的研发团队,组织不同主题的小型分享,融入各研发团队中。


锦囊二:刚柔并济,双管齐下

建立简单易执行的制度,数量不宜过多,但要坚持执行。

常见的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三天两头出制度,一个制度修改好几版,最后大家都懒得看,这是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公信力

制度设计的太复杂,牵连利益方过多,频繁修改,再加上宣贯不到位,这样的制度怎么会有人尊重,有人执行?

一般来说包含申请制度、奖励制度即可运转起来基本的知识产权工作。后期还可以加入检索制度,维权制度等。


所谓刚柔并济,双管齐下,就是不仅用制度约束,还要有利益引导。

好在各地配合知识产权出台的人才政策越来越多,职称评定、科研奖励、创新创业、**、个人荣誉等。这些政策红利作为研发人员来说可能并不清楚,例如职称评定很多人并不在意,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打工人来说,一个高级职称甚至中级职称,都将是求职路上最好的敲门砖。


锦囊三:定位辅助,引导输出

最怕IPR把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全扛在自己肩上,我们千万不能自命不凡。过分强势去要求别人完成你的任务指标,很有可能适得其反。

定位辅助,循循善诱的引导其他部门的人,帮助你产出成果,这是最明智的。

让其他部门的人产生做知识产权主人翁的感觉,这是一个IPR的最高成就。


原文链接

标签: 企业IPR


分享(10)

收藏(25)

点赞(7)

举报

评论列表

  • 第1楼
    安秋大佬来科普了,搬小板凳来学

    2021/07/08 17:01 [来自北京市]

    收起回复 0 举报
    • 2021-07-08 17:26:11 [来自浙江省]

      回复 0 举报
    • 2021-07-11 23:47:00 [来自安徽省]

      回复 0 举报
  • 第2楼
    收藏

    2021/07/08 17:39 [来自广东省]

    0 举报
  • 第3楼
    排排坐

    2021/07/08 20:30 [来自江苏省]

    0 举报
  • 第4楼
    实用的很大家收藏啊

    2021/07/08 20:33 [来自北京市]

    0 举报
  • 第5楼
    坚持沟通,只能招来反对,长此以往,必定失败。据我观察,真正的高手,都是闷头写案子。专利说起来是一回事,做起来是另外一回事。

    2021/07/08 22:34 [来自江苏省]

    2 举报
  • 第6楼
    楼主,不是沟通难。是你技术理解水平低,要自己主动学习提高啊,不是考个专利代理证,写俩案子就觉得很牛逼啦,不要忘记,代理是为研发服务的,

    2021/07/09 12:18 [来自江苏省]

    收起回复 0 举报
    • 2021-07-12 08:34:01 [来自河南省]

      回复 0 举报
    • 2021-07-23 13:19:12 [来自浙江省]

      回复 0 举报

快速回复